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徽标释义
徽标释义
农圣文化研究中心徽标释义
农圣文化研究中心 李兴军

 

 

    农圣文化研究中心(下简称“中心”)徽标LOGO色泽沉稳庄重,造型简约易识,内涵寓意丰富,内敛中蕴含生机。徽标由圆、草书“农”字、中心的中英文名称等元素组成,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农圣文化研究中心特色在内的视觉识别系统标识。徽标设计者为李兴军、李航。

    一、徽标造型释义

    中心徽标以圆型为基本造型,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尚圆精神,也是对农圣文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主旨精神的符号化表达。圆是中国艺术重要的精神原型之一,它象征了完满,表现了循环往复、相反相成的规律,体现了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精神、生命意识,以及哲学审美观等。农圣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其“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的思想初衷,是中国人对和平、幸福、文明的价值追求,具有永恒魅力,与中国尚圆精神内涵殊途同归。

    二、徽标用色释义

    绿色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颜色,在文化语义系统中代表生命、安全、环保、健康等义项。绿色作为一种中间色,既不炽热也不阴暗,代表的是一种沉静的思维方式。农圣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杰出代表,它源自大地,融于生活,朴实无华,微言大义,似绿色的叶片装点了鲜艳的花朵一样,虽众无欺,自在淡然,不伐其功。徽标选用墨绿色,既代表了农圣文化的厚重,又象征了它的普适性、亲和力,以及顽强的生命力。

    三、主体符号释义

    徽标中心位置是一个艺术化草书体汉字“农”,具有丰富的农圣文化特色和内涵:

          1 、“农”字不仅点明徽标的主体单位是“农圣研究文化中心”,同时还是农圣文化符号化的表述,更是凝练化的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明象征。

    2、“农”字主要笔划是草书“光”字

徽解-3.jpg徽标中“农”字的主要构成元素,是“光”字的草书字样,其意有四:一是表明中心诞生于农圣故里——寿光。二是太阳的象征,“万物生长靠太阳”,包括农业生产在内的人类活动都离不开太阳,充分体现了光的重要性。三是说明农圣文化就象一缕温暖的阳光,同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道,为人类发展点亮一盏明灯。四是表达了对寿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对农圣文化传承创新、发扬光大的美好愿望。

    3、“农”字宝盖变形为一粒种子、大地和镰刀

徽解-1.jpg种子是希望的象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如同一粒粒种子一样,在大地之上人群之中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从而形成人类波澜壮阔的伟大画卷。徽标中草书“农”字左上侧的点变形为一粒种子,嵌于变形的大地和镰刀之中,象征着农业生产、人类活动和收获,预示着农圣文化将像一粒种子,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被不断耕耘,不断传承创新,不断有新收获,不断为人类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

    4、“农”字长撇是寿光母亲河——弥河的艺术变形

徽解-2.jpg“寿光县,弥河串”,“农”字的长撇是根据寿光母亲河——弥河的流向进行的艺术变形,从源头的阔大粗广到入海处的俊朗了当,最后汇入大海汪洋,既象征农圣文化经历了历史的曲折与选择,又表明了农圣文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生活基础、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根共源,下与寻常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一条滋养生命之河,更是一淙精神文化之河。

    5、“农”字竖钩是腾跃的鱼尾变形

徽解-4.jpg“鲤鱼跳龙门”是源于中华传统文化“鱼跃龙门,过而为龙”的俚俗之谓,充分体现了中国人逆流前进、奋发向上的精神追求。但见其尾未见其首的符号表达,象征着农圣文化研究者、践行者已然跃入农圣文化主体精神之河,在中心人不断地挖掘、研究、创新和发展下,今后的研究成果也必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河里的一朵浪花,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波助澜。

    6、“农”字右下角撇捺组合变形为一滴汗水

徽解-5.jpg汗水是劳动和付出的代名词,“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农圣文化的传承创新过程中,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敢于坐冷板凳,才能有所得有所获。开展农圣文化研究,需要积极并勇于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浩瀚海洋里不断探寻,向古往今来国内外的一切优秀文化不断学习,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不断耕耘,不断流下劳动的汗水,期望用我们的辛勤汗水折射出农圣文化耀眼的光芒,为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奉献绵薄之力。

                               (李兴军、刘志国  释文)